- · 云南社会科学版面费是多[06/01]
- · 《云南社会科学》投稿方[06/01]
- · 《云南社会科学》期刊栏[06/01]
在基诺山读一本浓缩时代发展的“大书”(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岩石背后的寨子” 如何传承保护基诺族文化是当下的重要课题 在郑晓云看来,基诺族的未来发展还需要经营好绿色经济和绿色家园,重视教育的进一步
“岩石背后的寨子”
如何传承保护基诺族文化是当下的重要课题
在郑晓云看来,基诺族的未来发展还需要经营好绿色经济和绿色家园,重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保护弘扬好传统文化。“对于人口较少的民族来说,基诺族树立起的是一个通过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力互相作用实现发展的样板。”
农民自主经营的技能得到较大提升,一些人开始动脑筋发展商品生产,如沙木拉家租下了村子北头山坡上的数十亩土地种植龙眼、荔枝等热带水果,还有不少人将自家的农产品、山货拿到集市上出售,开始了基诺族人走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
到一些边远山寨调研时条件艰苦,郑晓云晚上常常睡在火塘边。他以苞谷为枕,有一回,半夜惊醒,原来是装苞谷的麻袋破了,撒了他一头。有时累了一天刚躺下,便听到老鼠在房梁上蹿来蹿去,整夜难眠。
扎实的田野调研,让郑晓云产出了《最后的长房——基诺族父系大家庭与文化变迁》《特懋克——基诺族节日志》《大转型时代的影像记忆·基诺族图片志》等一批著作和论文。他发掘和挽救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见证了基诺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
搬迁时,村里最先恢复的就是学校
1984年,资切请郑晓云为他的女儿取名,他反复思索,最后选择了“春兰”这个名字,意为春天的兰花开在山谷中。作为一名汉族学者,郑晓云走近基诺族后,觉得他们就像树梢上绽放着的鲜艳花朵,在莽莽森林中格外绚丽。
长藤虽然细/但是你拉着我/我拉着你
切微的汉族名字叫资春兰,是郑晓云给取的。
40年时光,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而郑晓云却见证了一个民族村寨沧海桑田的巨变——1983年,他第一次穿过森林、走进村寨时追寻的课题是“少数民族的现代化”;今天,基诺族富足的生活正是为这个时代写下的最好注脚,也是对基诺族人勤劳、智慧的最生动阐释。
在调研过程中,郑晓云发现基诺族人十分积极接受现代教育。在跟访曼伞小寨的搬迁过程中,他看到村子里最先恢复起来的临时居所就是学校,村民在空地上打起几条竹凳,挂上学校搬迁时一直带着的黑板,学生们就能坐下来读书了。
照片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翻开一张黑白照片,一个皮肤黝黑、眼睛明亮的少女,如今已经做了奶奶;一个被母亲抱在怀中的小婴儿,现在是亚诺寨著名的茶商资春兰。
文章来源:《云南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ynshkxzzs.cn/zonghexinwen/2022/0705/754.html